喜迎国庆|威信县扎西国学馆正式开馆

」 處長程光蘅聞言笑笑,壓根不在意,只簡短答道:「不讓大家喝酒,當然有原因。

真與假之間:「芬蘭廢除了學科」? 幾年前這消息剛出來時,在很多英文的報導(比如說英國《獨立報》於2015年3月20日的報導)與各式教育相關論壇中引起廣泛的討論,繪聲繪影地討論芬蘭廢除學科這件事。關於芬蘭教育,大眾的誤解與背後真相 芬蘭教育,如同世間所有事情一樣,都有其不同的面相,好壞參半。

喜迎国庆|威信县扎西国学馆正式开馆

畢竟芬蘭的老師早就在課堂中實踐「以現象為本的學習」多年。多數人對此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般大眾接觸到的「假新聞」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蓄意捏造人為刻意造謠、第二種屬於新聞工作者不小心擷取部分而導致誤傳。但上述《獨立報》的報導,其實是個半真半假的新聞。換句話說,這次的假新聞是源於記者的斷章取義所產生的半真半假,對於不了解芬蘭政策的人而言,常常很容易聽信媒體的一面之詞而全盤接收。

」且「為了迎接未來的挑戰,重點是跨界(通用)素養(transversal (generic) competence)與跨學科方式的導入與實踐。若能對一件事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以培養思辨力,也可以抑制假新聞的不斷發生與傳播。」紐約人口委員會資深究員、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要作者之一江雷文(音譯:Leiwen Jiang)坦言:「但是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改善技術。

誰來支付老人醫保費用?各國會爭搶年輕移民嗎?人們什麼時候可以退休? 同時,這也突出了一個困擾環保運動人士數十年的問題,這個問題也越來越多地被極右翼人士當作武器:人口減少對地球而言難道不是好消息嗎? 排放不均 人口過剩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想法。然而,科學家們認為,其中的問題是人們的排放量不平等。「我們不能對這些國家說:我們已經有很多溫室氣體了,你們應該停止使用能源。像中國和印度這樣快速增長的大國,正在建造廉價的太陽能面板和風力渦輪機,由此即使國民收入和人口增加,其總排放量也可能下降。

中國的人口也將出現類似規模的萎縮,而印度和奈及利亞則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加利福尼亞突破研究所的氣候專家澤克・豪斯凡瑟爾(Zeke Hausfather)認為:「有時候人們試圖把人口數量當作幫助富裕國家開脫責任的一種藉口,而實際上,比起人口數量,對排放量產生影響的更多的是我們對資源的消耗和經濟活動水準。

喜迎国庆|威信县扎西国学馆正式开馆

經濟的增長可以幫助資金短缺的社區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日益嚴重的高溫、洪水和風暴等問題。1976年,在外國捐助者的鼓勵下,印度對620萬男子採取了絕育措施,其中大多數是貧困人口,這些捐助者根據人口控制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援助計劃。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推出了嚴厲的獨生子女政策,通過罰款、絕育和強迫墮胎等手段限制人口增長,這一政策持續了數十年。但是整個非洲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開發商都在努力爭取綠色基礎設施的貸款。

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範圍內生育率在下降,人類也在衰老,到本世紀末,地球上幾乎每個國家的人口數量都將減少。據信當時有兩千多人死於拙劣的絕育手術。最富裕國家的人均排放量是最貧窮國家的50倍,而在這些低收入、低排放的國家中,人口卻增長最快。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避孕措施的普及,是生育率下降的積極推動力,隨著這兩項目標的在全球範圍內的逐步實現,全球人口到2100年將比今天減少15億。

美國哈里斯堡科技大學(Harrisbur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能源工程助理教授阿文德・拉維庫瑪(Arvind Ravikumar)指出:「(人口數量和碳排放量成正比)是極其膚淺的分析。在80年內,西班牙和日本等國家的人口將減半。

喜迎国庆|威信县扎西国学馆正式开馆

像美國和加拿大這樣的國家,在20世紀下半葉對土著婦女進行了強行絕育,而澳大利亞則對殘疾人採取了同樣的措施。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黑暗歷史 人口過剩的概念曾有一段黑暗的歷史。

文:Ajit Niranjan 一年多前,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埃爾帕索(El Paso)槍殺了22人,其中大部分為西班牙裔人。槍擊案發生前不久,這名凶手在一篇網上發表的宣言中寫道:「如果我們能夠擺脫足夠多的人,那麼我們的生活方式將更具可持續性。」 雖然低於預期的生育率對減少貧窮國家的排放量幾乎無濟於事,但這可以幫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應對氣候變化。即使你認同人口增加導致排放增多這一前提,「那你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拉維庫瑪問道:「是強行減少人口嗎?如果是,什麼樣的人口應該減少呢?」就像埃爾帕索和克賴斯特徹奇的恐怖分子一樣,歷史上總有政府通過踐踏邊緣化群體的權利而控制其人口。迄今為止,富裕國家未能兌現其在《巴黎協定》中作出的承諾:每年用1000億美元資助較貧窮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對一些人而言,這意味著損害地球的並不是他們的個人消耗,而要歸咎於數量龐大的人口,因此改變自身行為毫無意義。

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人口過剩問題,人口統計學家們反而在問:下一代年輕人將從何而來。」 與使用化石燃料作為能源的人少的世界相比,人多但使用清潔能源的世界的排放量可能更低。

華盛頓大學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地球人口減少意味著碳排放量減少、全球糧食系統壓力降低、「跨越行星邊界」的可能性也在變小。江雷文解釋,如果女性只有自己想要的孩子,她們將能夠從事更多有償工作。

美國華盛頓大學衛生計量與評估研究所(IHME)所做的這項研究預測,地球上的人口數量將在未來短短四十年內達到峰值,即97億,到本世紀末將降至88億。根據《美聯社》今(2020)年七月發布的一項調查,如今的中國繼續針對維吾爾族女性採取類似做法

雖說這屬於資料採礦(data mining)高級程度,真要做出這勝率也沒那麼簡單,但難保有個像我一樣的人,專門去各種股票講座聽大家所用的指標,且回頭去測各講師說的指標勝率是多少。和本次聽到的內容大相逕庭,本次明擺著「有嚴重數據漏洞」的狀況,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對我們玩數據的人而言,所有條件都必須非常具體,例如:「兩個月內跌幅在50%以上,則……」。沒錯,講師說了「卡稱」(按:台語的「屁股」),試圖用一種「你問了蠢問題」的姿態,去規避掉這個非常具體明確,且非常有意義的詢問,並掩飾講師本身並沒有具體回答的狀況。

但當然我更希望能找到一條,確實有顯著高勝率的條件可配合該指標,這樣我就可以拿來用了嘛…… 事實上,整整兩個半小時的課程裡,我想聽的內容只佔了40分鐘,其他時間大都是「我們不要當輸家、我們要當贏家,大家說好不好。為什麼講師不願意把那麼具體的條件形容出來?因為那表示可以被驗證,萬一他講出了「兩個月內跌幅超過50%,且某天出現這個指標後,則隔天應進場做短線。

我立刻用手機查了這檔股票,別說11月2日附近,綜觀中美晶整個2018年,也就10月26日有個最低點是47.1,他哪來一個40元的價位,可以讓他在65.8賣出好獲利65%呢? 有趣的是,投影片只秀出了賣出日期、賣出價位、賣出所得、買入成本、獲利率,而沒有「買入價位」和「買入張(股)數」。放在股票講座裡,就是篩選出那些對數據不具敏感力,卻容易被絕對數值深深吸引的感興趣者。

除非所有條件測下來都沒有足以說嘴的勝率,那我才能去說此指標不準。65.8元賣出收回10萬5280元,表示他買賣是1.6張──既不是完整的1張,也不是2張,而是莫名其妙的1.6張? 好吧,退一百萬步來看,就當作他真的買賣這個奇怪數字1.6張吧,65.8元賣出要能賺到65%,表示他必須買在40元。

這些人會被「一天賺個幾百萬」這種話術給吸引,而不會被「一天賺個5%」給吸引,於是成就了「如果你接著付錢來聽課程,還操作虧錢,那是你沒聽懂老師的話,不是老師的操盤術有問題」等等的後續套路。他現場那種興致勃勃和熱情是演不來的,而且所貼數據經查也都真實毫無破綻。成本是6萬4000元,賺了4萬1280元,淨賺64.5%。講師說:「我三天內大賺65%,大家說好不好。

」 事實上,光是「三天賺65%」這句話,對數字稍有感覺、知道漲停是10%的明眼人,都知道這不可能。我之所以確認了這點,是因為講者在接下來,提到了一個更破綻百出的例子。

縱使大部分的課程內容或信心喊話對自己毫無幫助,但只要能從中,發現任何一丁點可以讓自己從80分增進為82分的地方,何樂不為?例如若幾天後我測完講師的指標發現還真可用,豈不樂哉? 話說回來,多年前我參加過一場收費200元的股票講座,印象深刻,該名講師給我的感覺是他真的發現了什麼、亟欲與大家分享,因為我也曾經有這狀態過,略能感同身受。那是一個位於大樓深處的會議室(但現場參加者將近百人),我實在擔心這一問下去,我可能走不出那棟樓,所以只好硬生生將想舉起的手插進口袋深處。

反而我是抱著自知80分的角度前去。其中,真有學員舉手問了:「跌很多的定義是什麼?例如是跌10%,跌20%?」結果講師回:「你看線圖還看不出來嗎?」他手指著一個大跌波段,「……這用『卡稱』想都知道,這個就是大跌啊。

相关推荐